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、独立思考的能力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,教师是引导者、组织者、合作者和促进者,学习过程中应体现学生自读、自悟。学生由于家庭背景、生活经历、性格、悟性及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,所以对同一个事物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。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与独特体验,珍视学生的奇思妙想。
其次,开展宽松愉快的教育活动,打好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,充实发展个性的教育,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,采用各种形式的教育、教学指导方式,把学科内与学科外的知识综合起来。我曾经上过这样一节语文课:讲小说《荷花淀》时,我提前让几个平时表演能力较强的学生,把水生和水生嫂告别这一段排成一个小话剧。上课时表演出来,那节课的效果非常好,学生边演边唱,恰到好处的加入了一些歌曲,把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几句歌词唱出来,有声有色。学生还应结合自已的学习兴趣、爱好以及知识、能力方面的特长,参加学校的课外兴趣小组。通过小组的活动,大家获取新知识。辅导教师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把各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。
第三,把学生们取得的成绩,在全校公开,让学生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喜悦。例如:今年我校几名爱好朗颂的同学,在市里参加诗朗颂都取得了名次。学校贴出喜报,全校师生为之高兴。通过这种方式,同学之间互相学习,彼此交流,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。